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
心理动力音乐治疗 产生的时间并不很长。Florence
Tyson(1965)是最早在美国开始在音乐治疗中使用心理动力的理论取向。随后不久英国的Juliette
Alvin(1975)也开始在自己的音乐治疗中使用了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但是最引人注意的是英国的Mary
Priestley(1975)的《行动中的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 in
Action)的出版,该书立即引起了音乐治疗界的广泛兴趣。在英国,Prestley的理论被称为“精神分析音乐治疗”,为很多音乐治疗师在临床上所使
用,并很快传入整个欧洲和北美。关于心理动力音乐治疗的流派,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具有影响的模式:Prestleyde
精神分析音乐治疗和Alvin的自由即兴演奏音乐治疗模式。
精神分析音乐治疗
Mary Priestley
将她的模式界视为一种以即兴演奏的方式,通过音乐和语言的表达来探索病人的潜意识的音乐治疗方式(1975)。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形成的治疗关系是以移情和
反移情的反应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治疗关系也正是治疗的聚焦点。虽然Priestley的理论是从客体关系理论中发展出来,但是Prestley一再强
调她的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区别。她说:“精神分析音乐治疗是从精神分析流派中诞生出来的,但使它又与精神分析有着非常的不同”(Priestley
& Eschen,
2002)。她强调,当治疗师和病人共同演奏音乐的时候,这是一种真正地共享的体验,是一种真正地对渴望亲近的满足感。与精神分析中的节制原则不同,这里
的音乐可能象征性地代表了原始的和性的欲望(Prestley,
1975)。她强调了语言的关系与音乐的关系之间的不同:“在音乐中,……我们更加地亲近,对于病人的情感更加地敞开。我们共同地创造一个从来没有存在的
事物,又共同来聆听它”她相信音乐治疗师的即兴演奏的音乐必须反映出自己的人格才能在治疗中有效。
佛洛伊德很强调精神分析师的一个重要的责任是首先要通过对自我的深层分析和治疗,使自己能够无偏见地来感受分析的材料。他坚持必须对治疗师进行这
样的训练,这样才适合从事这项工作。同样Prestley和Bonny (GIM方法的创始人)
也很强调对治疗师本人的这种治疗训练过程是从事这项职业的先决要求。
在Prestley的模式里,这种训练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学生必须参与一个由资深音乐精神分析治疗师来进行的个人音乐精神分析的治疗系列过程。
在Bonny的GIM模式中,对自我的系列治疗也是训练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两种方法都是要让学生使用自己正在学习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
是说,学生应该首先通过自己的内部体验来进行学习。在音乐精神分析的训练的第二阶段,两个学生与一个老师组成一个训练小组,学生轮流交换治疗师和病人角
色,老师则作为督导。这时学生并不是进行角色扮演,而是针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的问题进行工作。训练的焦点是语言、身体语言和音乐语言(Isenberg-
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自由即兴演奏音乐治疗
与Prestley不同,Alvin
(1975)使用心理动力治疗的术语,但是不涉及治疗关系。根据通过对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理解,她认为“音乐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不同水平上进行工作,可
以激发和表现原始的本能,甚至能够有助于原是本能的释放——它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同时可以宣泄和控制情绪。……它可以有助于特定情绪的升华,满足对完美
的欲望。她进一步说:“音乐可以成为一种投射的工具。它可以造成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病人进入对自己问题,困扰和压抑的回顾,并能够面对它们。”“在
心理治疗中音乐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打破阻抗。音乐可以成为现实和非现实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而病人正是被孤立在非现实世界中,或避难于其中。”尽管她
对病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描述非常仔细和执著,但是她对病人与治疗师的治疗关系的心理动力术语却很少提到(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音乐治疗中的心理动力理论概念
在我们浏览了心理动力学派的几个主要的流派后,让我们来看看对于心理动力的音乐治疗师来说,有哪些心理动力的理论可以
运用在我们的心理临床治疗上?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问我们自己:这些理论是如何帮助我们病人的内部世界?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在治疗
的过程中病人的内部世界的表达?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在治疗过程中的音乐变化?而实际上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并不能够直接和清楚地找到与特定的音乐治疗方法技
术相吻合的概念和观点。治疗师应该理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而不是根据某种理论观念来决定自己在治疗中的具体做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治疗师在临
床上的观念,而不是通过他的具体做法来确定他的音乐心理治疗的理论取向。心理动力音乐治疗师在临床上使用各种音乐治疗方法,例如即兴歌唱、即兴器乐演奏、
歌曲创作、病人选择音乐、音乐想象、以及Bonny的GIM等等,而那些非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师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仅仅通过简单的观察我们是不能在
Bonny的GIM的治疗中区分谁是超个人心理学取向,谁是心理动力取向。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区别心理动力学派的即兴演奏方法和其他理论学派的即兴演
奏方法有什么不同。由于临床的观念是通过临床的术语和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我们可以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心理动力理论的概念来确定其心理动力的取向
(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让我们看看常见的一些可能与音乐治疗有关的概念:
l 潜意识的概念 一种不被察觉到的意识系统,但是这个不被察觉的意识对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绪具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概念的本质是过去影响现在的理论。
l 移情和反移情的概念
这是心理动力理论的重要特点。指旧的关系模式在治疗环境中重现,并强调关系在改变过程中是如何成为中心点的。通过治疗过程中的移情引起治疗性的改变,也就
是说,治疗过程是针对通过病人在潜意识中与治疗师的关系进行工作。因此,病人与治疗师的关系是治理的基本过程。
l 防御与阻抗的概念 帮助我们理解无论病人多么努力想改变,改变的过程是充满障碍的。治疗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病人超越阻抗。
l 语言引发内省的概念 虽然这一观念并没有为大部分心理动力音乐治疗师所接受,但是这一概念暗示着对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
l 节制的概念 虽然节制的概念导致病人的需要在治疗中不能得到满足,受到主体间理论模式的质疑,但是治疗师的中立性的理论还是受到大部分精神分析治疗师支持。
l
症状来源解释的概念 有关变态或症状起源的解释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常用概念。佛洛伊德主张将变态或症状的起源解释为潜意识的冲突。而自我心理学则把起
源解释为早期经验中某种需要的满足的缺乏。治疗师无论相信那一种理论,或相信两种理论,都会对他的临床治疗产生很大影响。
与音乐有关的观念
l 音乐可以作为自由联想的工具
l 音乐可以作为投射的载体,成为自我分裂部分的载体。
l 音乐可以作为转移的对象
l 音乐可以作为情绪的容器或支持环境
l 音乐可以作为镜子
l 音乐可以承载移情和反移情以及主体间的反应
(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可以被视为佛洛伊德理论的延伸,它保持了佛洛伊德的大部分基本观念,但不同的是把治疗的焦点从内驱力和内部的矛盾转移到了人际关系的
领域。也就是说,治疗的焦点集中在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治疗工作的过程是建立在通过对病人把自己内化的客体向治疗师投射的理解上的。在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
中,所谓“客体”是指人。“内化的客体”是指外部的客体的内化的镜像,也就是他人在我们内心中的形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一个对于自己有
重要关系的人的内心形象,例如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然后我们把这种对于他们的内心形象投射到他们身上。客体关系的心理动力治疗的目标就是要帮助病人意
识到,他们的内化的客体关系是如何在当前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重现的,而这正是他们目前的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的来源。治疗师并不像经典的精神分析师那样扮演和参
与到病人的过去的关系中去,而是聚焦在病人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满足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补偿性的体验(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客体关系心理动力学派治疗师将佛洛伊德的“矛盾理论”(conflict theory)转变为“缺乏理论”(deficiency
theory),
将症状视为由于最初的抚养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未能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所造成的结果。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是通过鼓励病人的移情来理解病人早期的关
系。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替代母亲”来帮助病人体验“足够好”(good-enough)的关系体验,并以此来向病人的人际关系的观念挑战。而这一目的是通
过治疗师对病人的思想、情感和思虑的“支持”和“接纳”来达到的。对于心理动力的音乐治疗来说,这就意味着治疗师对于病人的强烈情绪化的,激烈愤怒、或不
谐和的悲伤等等的音乐体验的承受能力,这些对病人来说都将是新的体验。一个新的“足够好”的内化的客体可以导致一个安全的和归属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导致一
个基本的信任的感觉。病人进而能够继续完成心理成长的过程(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Winnicott(1971)提出了一个“过渡客体”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无生命的客体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安慰作用的母亲的替代物,来促使病人与抚育者分离。歌曲可以起到一个过渡客体的功能,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安慰物来使用。
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是继客体关系理论之后心理动力学派的又一的新的发展。这一理论被称为“剥夺模式”(deprivation
model),认为病人之所以自我的发展不足,是由于病人在早期阶段与重要关系的人的“自我-客体”(self-object)关系体验有限所造成的。因
此病人就会花费他的一生时间来试图获得这种与他人关系的至关重要的体验(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自我客体体验”(selfobject experiences)有不同的形式,包括:镜像的自我客体(mirroring
selfobjects),它是儿童对自己的活力、自大和完美等内部感觉的肯定; 理想的自我客体(idealized selfobjiects ),
当冷静的,无过错的,和万能的感觉发散到儿童的自我,并得以融合的时候,理想的自我客体就成为可能; 转换的自我客体(alter-ego
selfobjects), 有助于模式的形成和提供保持自我所需要的相似体验,并激发学习的潜能;对立的自我客体(adversarial
selfobjects), 它有助于当面对自己的抚养人的时候确立自己的自信心,而没有对于在自我客体关系中无能感的恐惧(Wolf,1988)。
治疗师通过使用共情(empathy)的方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自我-客体关系。由于病人是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建立自我的感觉,治疗师对于病人所表达
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反应应该是理解和交流。从音乐的角度上来讲,治疗师的反应应该是支持(supportive)和反射(reflective)的。另外,
折射(mirroring)技术也是音乐演奏过程中基本的内容。治疗师需要学习如何分析病人的音乐,无论是即兴演奏的还是演奏已经存在的乐曲,同时还要能
够对比音乐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音乐(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
主体间治疗(intersubjective therapy)
主体间治疗是心理动力学派的最新发展,它融合了主体间理论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动力的研究总是从主观的世界的观点(无论是病人的,
还是心理分析师的),总是共情和内省的。该理论对心理动力定义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包括两个个体的世界之间的对话的主体间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澄清的现
实就是主体间的现实。” (Stolorow, Brandschaft, and Atwood, 1987)
在主体间理论的病人—治疗师关系的概念里,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理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该理论认为作为治疗中的节制原则会导致病
人的满意感缺失,是与治疗性改变的目的相对立的。主体间治疗师不是在治疗中保持中立,而是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什么样的行为会促使病人的主观世界的改变
(Isenberg-Grzeda, Goldberg, and Dvorkin,
2004)。治疗师应该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共情式询问”(sustained empathic
inquiry)态度。这种态度可以使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建立起来。治疗的改变不仅仅是产生在病人的内部世界,而是出现在特定的主体间关系的系
统之中(Stolorow et al.,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