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创伤与音乐心理治疗

作者:高天
(在中国儿童活动中心“音乐心理教室”项目启动仪式大会上的报告)                
高   天
一. 什么是精神创伤?
1. 由于各种不良生活事件引发当事人强烈的情绪、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反应),而这种反应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能自行缓解,既可判断为精神创伤。严重的精神创伤被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精神创伤可能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2. 导致精神创伤的生活事件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或水灾,社会或家庭暴力,亲人突然去世,强奸,抢劫,绑架人质,战争,入狱,严重疾病等等。另外童年期的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忽视,冷漠,拒绝及遗弃也会引发严重的精神创伤。
3. 精神创伤临床表现:(1)闪回:创伤情景在头脑中强迫性再现,包括视觉、声音、气味、触觉等感官的重现,并引起强烈生理和情绪反应。这种闪回有时候以恶梦 的形式出现。(2)回避反应:努力回避与创伤有关的观念或记忆,回避可能引起创伤记忆的人,场景,或活动。不能回忆创伤事件的某些情景。情感冷漠,人际疏 远,对未来失去向往。(3)警觉性增高:难以入睡或易醒,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分警觉,惊跳反应。
二. 创伤的分类:    
1. 人为性创伤(暴力,抢劫,强奸,虐待,战争等)和非人为性创伤(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疾病等)。人为性创伤对受害者的人格及社会功能,价值体系的损伤较大,可能导致人格障碍;而非人为性创伤对人的生物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较大,可能导致神经症。
2. I型创伤:孤立创伤事件,发生在成年期。II型创伤:发生在童年期且多发性事件。III型创伤:发生在童年期且多发性事件导致成年后人格扭曲。但是发生在儿童期的I型创伤有可能最终演变为II型创伤。
三. 儿童精神创伤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大部分抑郁症、神经症、心理障碍,人格障碍都与童年的创伤经历有关,其中很多症状甚至直接是由童年创伤造成的。儿童期创伤的严重性就在于绝大多数形成II型创伤或III型创伤。

总结我国近年来的调查研究:
1. 对北京某大学391名学生就儿童期羞辱、体罚(不包括打)、限制活动、严重挨打、用器械严重打等躯体情感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总的看 来,56.3%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或羞辱或体罚或挨打或限制活动.18.9%有过严重挨打(包括用器械严重打)的经历.儿童期有严重躯体情感虐待经历 的学生,其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分≥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
2. 在一项对1307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13.70%的学生[女生15.66%,男生11.44%]回答16岁以前曾经历过性虐待。在另一个针对大学生的 调查中发现,有被调查的701名女生中有155人(22。11%)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1种或多种性虐待。另外一项针对892名女生调查中,有 25.6%报告16岁以前经历过或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其中129人经历过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占14.5%.。与没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比 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抑郁情绪量表得分高;健康状况自我感觉评价得分低; 有性交行为比例高;在调查的近12个月里有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参与或卷入斗殴、以及在调查近30天里曾吸烟饮酒的发生率均明显偏高。
3. 在对216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调查,33.33%的病人报告他们在童年时期遭遇过性虐待.女性报告率为43.6%,男性为22.6%。
4. 儿童期情感忽视、性虐待是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情感忽视是男性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情感忽视、性虐待是女性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5. 男性被试童年时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的经历对其成年后反社会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影响较明显.女性被试童年时期的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的经历对其成年后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影响较明显.
6. 强迫症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7. 童年期虐待是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危险因素.
8. 虐待经历是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是朋友满意度、住所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 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负性影响因素.
9. 小学生的冲动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有关,儿童虐待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10. ;女性儿童期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对其成人后受虐有影响;

另外根据国外的研究,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中有85%以上的有童年的严重创伤,特别是性创伤。
研究发现,长期的童年创伤会导致大脑组织的结构性改变:海马神经元萎缩及体积缩小,前额叶及前扣带回发育受阻,体积缩小,从而揭示了精神创伤的症状发生的生物学机理。

四. 四川灾区儿童的精神创伤问题
(1)儿童对地震灾害的反映呈现两极性:高激活反应和低激活反应。
高激活反应:情感冷漠,寡言少语,注意力难以集中,惊恐,噩梦,睡眠困难,惊跳反应,过度依恋大人,无安全感,人际退缩等等。
低激活反应:未呈现上述应激反应,相反,表现出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生活一切正常。这种反应容易给人以误解,以为这个孩子还小,不懂事,因此地 震灾害没有对他造成创伤影响。但实际上这种儿童将来出现严重PTSD症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对他们的治疗也更困难一些。这些儿童的大脑对灾难所带来的 信息的处理能力远不如高激活反应的儿童,所以出现了严重的回避或麻木状态,而导致创伤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需要特别的关注。
(2)总的来说,地震灾害对儿童的主要心理伤害是严重地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对自己周围的控制感,未来可能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恐惧 症。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孩子未来的人格特点中的敏感,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很多不适应性行为,进而造成新的继发性创伤,使情况 变得更为复杂。另外由于地震造成儿童的父母死亡也会造成儿童的原生家庭解体,灾后的生存条件完全地改变,例如被他人领养,或后爸后妈的家庭关系可能造成虐 待或忽视等人为性创伤等新的继发性创伤。因此及时和持续地对于儿童的灾后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五. 音乐治疗在儿童精神创伤治疗的应用
下面我以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危机干预工作模式为例,
分为三个步骤:a) 关系建立及稳定化。b) 创伤暴露及脱敏, c) 重新整合。
a) 关系的建立及稳定化:从演唱会入手建立关系,初步与灾民或学生建立关系。然后建立持续稳定的团体及个体的各种参与式的音乐活动,包括歌曲讨论,合唱,舞蹈,音乐游戏,音乐表演,打击乐器的即兴演奏等等。另外还有放松训练,音乐积极想象等方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l 促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l 提高生活的积极动机水平
l 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感
l 建立安全感
l 重建对未来的信心
l 建立成就感和控制感
l 建立应对当前生活困难的勇气
l 恢复和促进同伴间的人际交流
l 对有潜在的PTSD的儿童进行观察评估,并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为后面的深入的精神创伤干预创造条件
上述目标通过各种儿童们喜爱的音乐活动均得到实现。儿童们非常喜爱这些音乐活动,并与音乐治疗团队的成员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儿童们的情绪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人际交流也得到改善,而恐惧焦虑情绪明显地得到缓解。
在长达两个月的稳定化阶段中,我们的治疗干预焦点全部集中在“资源取向”。这就是说,我们不去触碰包括儿童在内的灾民们的创伤问题,而是尽最大力 量强化他们的积极情绪和生活动力,因为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灾民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生命动力被调动起来之后,地震所带来的精神创伤是可以得到自我痊愈的。只 有少部分人需要进一步的深层创伤干预。
b) 创伤暴露及脱敏:从灾后的第三个月开始,除了继续进行前一阶段的工作之外,我们针对那些在稳定化阶段中发现有明显的PTSD症状,需要进一步的创伤干预的那些人,包括部分儿童,我们使用了一种专门针对精神创伤的音乐治疗方法:MEDR 进行创伤的暴露和脱敏处理。
另外还可以考虑使用的方法有通过乐器即兴演奏的方式帮助儿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在乐器的即兴演奏中与其他儿童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降低和消除地震灾害给儿童及成人造成的严重紧张焦虑,惊恐,情感冷漠,回避,麻木等严重的情绪和躯体反应。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c)  重新整合: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帮助创伤当事人从新融入生活。由于精神创伤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由于第二阶段的工作结束而完全消除,有一些由于创伤事件 所带来的对现实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的改变,对II型创伤当事人来说还有人格的某种程的消极影响而造成的行为模式的改变等等因素还会持续存在,所以我们还要 进一步帮助创伤的当事人学习如何适应创伤后带来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的改变,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对II型创伤当事人来说,还要进行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的 学习和训练,帮助他更好更顺利地重新融入生活。

服务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媒体报导

本页手机扫描二维码网址